2019年
2019年諾貝爾獎由兩位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人共同榮獲
2017年
2017年諾貝爾獎由兩位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人共同榮獲
2017年諾貝爾獎由三位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人共同榮獲
2014年
2013年
2008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者榮獲2013年「生命科學突破獎」
恭賀山中伸彌教授為2013年「生命科學突破獎」11位得獎者之一。
2009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者獲選為2013年「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及「西班牙對外銀行基金會知識新領域生物醫學獎」得主
恭賀道格拉斯‧高爾曼教授及傑弗理‧弗理德曼教授榮獲上列兩獎項,以表彰他們對肥胖基因的開創性發現。
2006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得獎者獲頒2013年「西班牙對外銀行基金會知識新領域基礎科學獎」
恭賀大衛‧曼福德教授與英格麗‧多貝西教授共同榮獲2013年「西班牙對外銀行基金會知識新領域基礎科學獎」。
2012年
兩位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者獲頒2012諾貝爾獎
恭賀2008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者山中伸彌教授與約翰‧格登爵士分享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恭賀2007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者羅伯特‧尼科威教授與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分享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2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得獎者榮獲「基礎物理學獎」
恭賀馬克西姆‧康采維奇教授獲頒2012年第一屆「基礎物理學獎」,同期獲獎者共有九位科學家。
2012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者榮獲2012年「卡夫利天文物理學獎」
恭賀大衛‧朱維特教授、劉麗杏教授與米高‧布朗教授共同獲頒2012年「卡夫利天文物理學獎」。
兩位邵逸夫獎得獎者分別榮獲2012年「拉福德數學獎」和「拉福德天文學獎」。
恭賀辛康‧布爾甘教授與陶哲軒教授共同獲頒2012年「拉福德數學獎」及萊因哈德‧根舍教授與安德里亞•吉茲教授共同獲頒2012年「拉福德天文學獎」。
2011年
五位邵逸夫獎得獎人獲頒2011年諾貝爾獎
恭賀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人 ─ 朱爾斯‧霍夫曼教授及布魯斯‧比尤特勒教授,和2006年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人 ─ 索爾‧普密特教授、亞當‧利斯教授及布萊‧施米茲教授,分別獲頒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0年
2009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人獲2010 年度拉斯克傑獎
2009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人道各拉斯‧高爾曼教授和傑弗理‧弗理德曼教授獲頒2010年度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以表彰他們的研究工作導致發現瘦素,一種調節食慾和體重的激素。
自1945年始,拉斯克獎每年頒發獎項予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醫生及公共服務員,以表彰他們曾在人類疾病的了解、診斷、療法、治療及預防上有重大進展的傑出貢獻。
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awards/2010basic.htm
2008年
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者率領天文學家發現一恒星系統包含三顆「超級地球」
一組由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者米歇爾‧麥耶教授率領的歐洲天文學家於日前在法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宣佈發現三顆被稱為「超級地球」的類地行星,是天文學界的一重大突破。
據《每日科學》雜誌網站報導,科學家是利用設在智利的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發現了三顆超級類地行星繞著同一顆恒星HD40307運行的恒星系統。麥耶教授說,觀測小組在過去五年對這顆恒星進行非常準確的速度測量期間,已清晰地發現該三顆行星的存在。這三顆行星的質量分別是地球的4.2倍、6.7倍和9.4倍,繞恒星運行的公轉周期分別為4.3天、9.6天和20.4天,顯示行星的質量與運行速度都比地球大,比地球快。麥耶教授又稱該小組雖仍未肯定是否每一顆恒星都有行星系統,但最近的發現,為這理論邁出重大的一步。
米歇爾‧麥耶教授是200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的其中一位得獎者,亦是邵逸夫天文學獎現屆遴選委員之一。邵逸夫獎每年由香港邵逸夫獎基金會頒發,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及數學科學獎,每獎項為美金一百萬美元。今年為第五屆,日前得獎名單已經公佈,頒獎典禮定於9月9日(星期二)舉行。
2008 年7月9日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