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2019年诺贝尔奖由两位邵逸夫天文学奖得奖人共同荣获
2017年
2017年诺贝尔奖由两位邵逸夫天文学奖得奖人共同荣获
2017年诺贝尔奖由三位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人共同荣获
2014年
2013年
2008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者荣获2013年「生命科学突破奖」
恭贺山中伸弥教授为2013年「生命科学突破奖」11位得奖者之一。
2009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者获选为2013年「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及「西班牙对外银行基金会知识新领域生物医学奖」得主
恭贺道格拉斯‧高尔曼教授及杰弗理‧弗理德曼教授荣获上列两奖项,以表彰他们对肥胖基因的开创性发现。
2006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得奖者获颁2013年「西班牙对外银行基金会知识新领域基础科学奖」
恭贺戴维‧曼福德教授与英格丽‧多贝西教授共同荣获2013年「西班牙对外银行基金会知识新领域基础科学奖」。
2012年
两位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者获颁2012诺贝尔奖
恭贺2008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者山中伸弥教授与约翰‧格登爵士分享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恭贺2007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者罗伯特‧尼科威教授与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分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2年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得奖者荣获「基础物理学奖」
恭贺马克西姆‧康采维奇教授获颁2012年第一届「基础物理学奖」,同期获奖者共有九位科学家。
2012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奖者荣获2012年「卡夫利天文物理学奖」
恭贺戴维‧朱维特教授、刘丽杏教授与米高‧布朗教授共同获颁2012年「卡夫利天文物理学奖」。
两位邵逸夫奖得奖者分别荣获2012年「拉福德数学奖」和「拉福德天文学奖」。
恭贺辛康‧布尔甘教授与陶哲轩教授共同获颁2012年「拉福德数学奖」及莱因哈德‧根舍教授与安德里亚•吉兹教授共同获颁2012年「拉福德天文学奖」。
2011年
五位邵逸夫奖得奖人获颁2011年诺贝尔奖
恭贺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人 ─ 朱尔斯‧霍夫曼教授及布鲁斯‧比尤特勒教授,和2006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奖人 ─ 索尔‧普密特教授、亚当‧利斯教授及布莱‧施米兹教授,分别获颁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
2009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人获2010 年度拉斯克杰奖
2009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人道各拉斯‧高尔曼教授和杰弗理‧弗理德曼教授获颁2010年度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以表彰他们的研究工作导致发现瘦素,一种调节食欲和体重的激素。
自1945年始,拉斯克奖每年颁发奖项予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医生及公共服务员,以表彰他们曾在人类疾病的了解、诊断、疗法、治疗及预防上有重大进展的杰出贡献。
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awards/2010basic.htm
2008年
邵逸夫天文学奖得奖者率领天文学家发现一恒星系统包含三颗「超级地球」
一组由邵逸夫天文学奖得奖者米歇尔‧麦耶教授率领的欧洲天文学家于日前在法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布发现三颗被称为「超级地球」的类地行星,是天文学界的一重大突破。
据《每日科学》杂志网站报导,科学家是利用设在智利的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发现了三颗超级类地行星绕着同一颗恒星HD40307运行的恒星系统。麦耶教授说,观测小组在过去五年对这颗恒星进行非常准确的速度测量期间,已清晰地发现该三颗行星的存在。这三颗行星的质量分别是地球的4.2倍、6.7倍和9.4倍,绕恒星运行的公转周期分别为4.3天、9.6天和20.4天,显示行星的质量与运行速度都比地球大,比地球快。麦耶教授又称该小组虽仍未肯定是否每一颗恒星都有行星系统,但最近的发现,为这理论迈出重大的一步。
米歇尔‧麦耶教授是2005年度邵逸夫天文学奖的其中一位得奖者,亦是邵逸夫天文学奖现届遴选委员之一。邵逸夫奖每年由香港邵逸夫奖基金会颁发,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及数学科学奖,每奖项为美金一百万美元。今年为第五届,日前得奖名单已经公布,颁奖典礼定于9月9日(星期二)举行。
2008 年7月9日 香港